望遠鏡:中國糧食絕對安全嗎?
望遠鏡 2020.5.21.
摘要:1、估計2017年公布的糧食總產量水分率約21%。2017~2019年每年人均占有自產糧約374公斤,低于400公斤的國際安全線;
2、2018年中國凈進口的谷物雖只有0.18億噸,但凈進口的全部現糧1.12億噸,現糧自給率只有82.3%;加上凈進口糧食的轉化物,凈進口全部糧食1.42億噸,全部糧食自給率只有78.6%;包括非糧食物和纖維,凈進口8.66億畝耕地的收獲物。中國耕地收獲物自給率只有72.3%。比媒體宣傳98%的谷物自給率低25.7個百分點。可見中國食物極不安全;
3、由糧食自給率太低埋下的潛在危機遲早要爆發,屆時將會餓死大批中國人。(本文的推估邏輯詳見附錄1)
目錄
一、口糧、糧食、食物的區別與聯系
二、中國人均占有自產糧食真達470公斤嗎?
三、中國糧食自給率真的達到98%嗎?
四、庫存稻谷小麥夠吃1年就能保證糧食絕對安全嗎?
五、中國糧食的“潛在危機”可能轉化為“現實危機”嗎?
附錄1 本文推估邏輯及結果評估
附錄2 “糧食“十連增”的喜訊可信么?“一文對十年公布產量水分的推估過程
附錄3 2003及2017年<25度的耕地的推算過程
附表1 2018年中國人均日攝入營養估算表
附表2 2018農產品凈進口折糧及占用耕地估算表
注釋
最近主流媒體著力宣傳“中國口糧”絕對安全有保障,5月7日在百度搜索“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”,可找到38.5萬個結果,可見其宣傳力度之大。細看報道內容,實質暗示不僅是“口糧”,而是“全部糧食”絕對安全有保障。為什么呢?因為引援數據包括:
一是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5年穩定在1.3萬億斤以上,2019年糧食產量13277億斤,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公斤,遠遠高于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;
二是(2019年)我國谷物凈進口量1468萬噸,僅占谷物總消費量的2%左右;
三是糧食庫存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%~18%的水平,小麥和稻谷庫存大體相當于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。注1
三組數字表明:全部糧食的生產和庫存都超過國際安全標準、作為主糧的谷物凈進口也只占消費總量的2%。只看文章標題會形成“口糧”絕對安全的印象,但通讀全文后不難得出:“我國“全部糧食”,而不只是“口糧”“絕對安全”。
既然糧食絕對安全,就可以繼續維持土地財政、擴城拆遷、堅持以房地產為支柱產業了;就可以繼續鼓勵農民擴種經濟作物、創匯作物、甚至搞農旅結合了;就可以繼續維持低糧價,迫使農民撂荒進城打工,加速城市化了;就可以加快土地流轉,歡迎資本下鄉,最終把土地集中到資本家手中了;也就可以用入住樓房、放寬城市戶口準入門檻、提高地價等方式,引導農民丟棄耕地和宅基,永遠告別農村了。
那么中國人均占有自產糧食真達470公斤、糧食自給率真達98%、庫存余糧真的可供全國消費一年嗎?本文將對這三個問題做些探究,最后探討了由“糧食自給率低”轉化成“糧食危機”的可能性,以供網友批評指正。轉入正題前有必要對口糧、糧食、食物的范圍做點辯析,以防誤解。
一、口糧、糧食、食物的區別與聯系
1、糧食是可作人類主食的耕地產品。按現有統計口徑,包括谷物、大豆、豆類、薯類4大類。其中谷物包括小麥、稻谷、玉米三大主糧,及大麥、高粱、小米等其它谷物;大豆是人體蛋白質和脂肪的重要來源,雖可榨油,但被聯合國和中國納入糧食的統計范圍;豆類包括蠶豆、豌豆、綠豆、紅豆等,不包括作為副食的豇豆、扁豆等;薯類包括紅薯、木薯等塊根、塊莖。可見谷物不是糧食的全部。
生產環節的糧食以原糧重量為計量標準。原糧是經脫粒曬干,符合一定水分雜質標準的糧食。其中鮮薯類5斤折算1斤原糧,其余1斤算1斤原糧。谷物經加工后為成品糧,加工折率隨精度要求可高可低,一般稻谷加工成米約為6.5~7折。
2、糧食用途多樣,口糧只是被人類直接食用的糧食。糧食也可用于動物飼料再被人類間接食用。隨著膳食結構的西化,直接食用的谷物越來越少:中國口糧中消費的谷物,2013年為1.89億噸(指原糧),2018年降為1.62億噸。注2 而2018年生產了2.42億噸飼料,約耗糧2.18億噸,為口糧耗糧1.35倍。注3 此外,糧食還有榨油、釀酒、制淀粉等工業用途,以及制種和損耗。2018年中國總糧耗約6.61億噸,口糧中消耗的谷物僅占其中的1/4。注4 主流媒體大力宣傳“口糧絕對安全”,若不分清“口糧與糧食”區別,極易誤導為“糧食絕對安全”,從而盲目樂觀。
3、食物指被人類食用,用于補充人體養分的一切物品。包括糧食、食用油脂、蔬菜、肉類、禽、蛋、水產品、奶類、瓜果、食糖等10類。按人體攝入的食物能和蛋白質估算,直接、間接(指用飼料糧食轉化的肉奶蛋等)吃的全部糧食占食物的80%以上,其余為來自耕地的食用植物油、蔬菜等,及來自草原的牛羊肉奶,來自水體的天然水產品。所以糧食自給可保證食物基本自給。但口糧只是食物的一小部。2018年全國人均口糧中,谷物對人體提供給的能量,僅約占全部食物能的1/3,提供的蛋白質只占全部食物蛋白質的1/4。(見附表1) 而人體食物能中一半左右用于呼吸、心跳、維持體溫等基礎生理活動(即基礎代謝),其余食物能用于勞動、學習的消耗。按中國近幾年的食物結構,若只吃谷物而不吃其他食物,就不能維持生命。所以爭取全部糧食,乃至全部食物自給,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才有實際意義。若僅是口糧中的谷物自給,其它食物相當部分靠進口,一旦被輸出國制裁斷供,就將餓死大批中國人。屆時中國將不戰而衰,無論軍事、經濟、科技多么發達都無法補救!
二、中國人均占有自產糧食真達470公斤嗎?
在1999~2003年中國糧食產量“五連減”基礎上,從2004年起至2017年,統計公布的糧食產量出現了連續14年增產。即“十四連增”:總產量從2003年的4.307億噸,增至2017年的6.616億噸。人均糧食占有量(即每人可占有的國產糧)也從333公斤增至476公斤。2018年略降為471公斤,2019年又回升至474公斤。對于統計公布數據的真實性,引起蔣高明、李昌金、李明騏等許多專家學者的疑問。公布“十連增”時,在百度輸入“糧食十連增”競找到134萬個結果,多達76頁,可見公眾對數據真實性的關注度之高。有學者經研究認為:“2012年中國糧食產量的官方數據可能比實際產量多出了1億噸”。注5
筆者在2012.3.14烏有之鄉網站發表了“糧食“八連增”?”;又于2014.5.17.在烏有之鄉和紅歌會網發表了“糧食“十連增”的喜訊可信么?”。后文對2004~2013十年的糧食,用中國海關公布糧食凈進口數和國庫拋售糧食數,注6 及各年度糧食消費水平。注7 反推十年累計的糧食產量,估計十年共多報產量約9億噸,年均多報0.9億噸。(估推過程見附錄2)
那么,至“14連增”末的2017年,實際糧食總產量大概有多少呢?鑒于:
“糧食總產量=糧食單位面積產量*糧食播種面積”。實際糧食總產量可用“實際單產和播種面積”推估。
集體化時期,“糧食總產量”是由生產隊逐級上報,匯總而得,是基礎數字。而“糧食單產”是用總產量除以糧食播種面積得出的“加工數據”。
公社被解散后, 生產隊改成的村民小組,沒有上報全組糧食產量的義務、也無法統計各戶糧食產量的實際數字。就連農戶本身對當季產量也只約約估估。甚至未等曬干,就賣給糧販子了。統計公布的“糧食總產量”是用“單位面積糧食產量”和“糧食播種面積”推算出來的“加工數據”。“單位面積糧食產量”由各縣統計局在全縣范圍內抽樣,確定若干測點,對測點內收獲的糧食單打、單曬、稱重;除以各測點面積,得到各測點單產;用全縣各測點平均單產,乘以全縣當季播種面積,得到全縣當季糧食總產量;夏秋兩季總產量之和為“全縣全年糧食總產量”。逐級上報、匯總,得到各省及全國糧食總產量。注8
生產隊的糧食產量報多報少直接關系到全隊農民的切身利益,浮夸風被糾正后只會瞞報,不會虛報。匯總到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也是扎實甚至偏于保守的;公社被解散后,尤其實行了“米袋子”的省長負責制后,糧食總產量成了縣以上各級政府一把手的“政績指標”。在單產和播種面積兩個因素中,只要有1個因素“摻水”,就可以輕易“提高”糧食總產量,從而完成“政績指標”。筆者認為,統計測算的“每畝單產”只有技術誤差,沒有利益需求,應該可信。但“播種面積”只要按領導意志增加,就可輕易增加總產量。
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副會長程國強緩轉地承認:“種糧面積是層層下派”產生,而不是按實上報的。“記者在南方某省一國家級產糧大縣(區)調研發現,該縣無論是拋荒還是改種,這些田塊仍按照種植糧食上報面積。當地一位干部告訴記者,從統計上看,該縣耕地面積一直比較穩定,但如果把長期拋荒的田或已經變成魚塘、茶園、林地的田都篩除掉,可能減少15%以上”。注9 按南方的復種指數不難推出,該縣多報的種糧面積應在3成左右了。
各縣虛報的種糧面積與統計測算每畝單產求得“虛糧食”,必然夾在“實糧食”中一并上報到國家統計局,再對社會公布。因此,統計公布的“全國糧食總產量”也必然會有水分。用《中國統計年鑒》及國土部門公布的耕地數據,可大概估出其中的水分。注10
筆者認為:“5連減”最后一年的2003年,未把糧食總產量作為地方政績考核,其統計數據比較客觀,相關指標可作為推估“x連增”期間糧食產量水分的參照。按國土公報推算的2003年坡度<25度的耕地面積為17.786億畝,《中國統計年鑒》公布的當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22.862億畝,復種指數1.286。種糧面積14.906億畝。每畝產糧578斤,糧食總產量4.307億噸。推估“14連增”最后一年實際糧食產量的過程是:
a. 2017年按國土公報推算的坡度<25度耕地面積為17.585億畝;(推算過程詳見附錄3)
b.按2003年復種指數1.286可推出2017年“農作物播種面積”為22.614億畝;注11
c.扣除公布的“糧食以外的播種面積”7.251億畝(因糧食以外的作物產量不屬于政績考核范圍,其播種面積應較可靠),剩下的“糧食播種面積”應為15.363億畝。而統計所報種糧食面積為17.698億畝計算,多報2.335億畝;
d. 2017年統計測算的平均畝產748斤, 種糧15.363億畝,總產量應為5.746億噸。比統計公布的6.616億噸總產量產少0.87億噸,此其一。
其二,土地流轉將原有種糧耕地改種非糧。因種糧比較效益最低,多數流入戶選擇改種經濟作物,甚至種草皮、挖魚塘或養螃蟹。據江蘇某種糧大縣2013年統計:全縣累計流轉的71.22萬畝耕地中,仍種糧的耕地僅占44.3%,其余55.7%分別改作養殖、園藝等。至2016年全國已有4.71億畝承包地被流轉。保守估計:2017年流轉的種糧耕地中,15%改作非糧。但仍按“種糧面積”上報,多報0.772億畝,從而多報糧食總產量0.29億噸。注12
其三,土地撂荒。保守估計,全國至少有5%種糧耕地撂荒,但仍按原有種糧面積上報,多報0.737億畝,從而多報糧食總產量0.28億噸。注13
上述三項2017年共多報糧食總產量1.44億噸(=提高復種指數多報0.87億噸+流轉改種非糧0.29億噸+種糧田撂荒0.28億噸)占公布產量6.616億噸的21%。即公布糧食總產量水分率約21%。估計2017年的實計糧食總產量僅為5.216億噸。人均占有自產糧食只有376公斤,比按2017年公布產量計算的476公斤少100公斤。若按21%水分率推估:2018、2019年實際糧食總產量,在公布的6.579億噸和6.638億噸基礎上,可能減為5.197億噸和5.244億噸。人均占有糧應調減為372公斤和375公斤。比媒體宣傳約470公少近百公斤!也低于人均占有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了。
三、中國糧食自給率真的達到98%嗎?
主流宣傳“我國(2019年)谷物凈進口量1468萬噸,只有谷物總消費量的2%左右”。意味著谷物自給率高達98% (=100%-2%)。僅用統計公布的數據就可不攻自破:統計公布當年糧 食總產量6.638億噸,其中谷物總產6.137億噸, 加上凈進口也只有6.28億噸。而按“凈進口1468萬噸占總消費量的2%”推算,谷物消費總量應達7.34億噸(=0.1468/2%)。缺口1.06億噸從何而來?如果是動用庫存,則每年需挖1億多噸谷物庫存。那么媒體宣傳的“小麥和稻谷庫存大體相當于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”的稻麥實物又從何而來呢?
再說,即使口糧中谷物全部自給,如上所述,2018年口糧中谷物給人體提供的能量和蛋白質,分別只占全部食物的1/3和1/4。這一比重隨膳食結構西化還會變小:如2013到2018年,全國人均直接食用的谷物(原糧)就從138.9公斤減至116.3公斤,5年就減少了22.6公斤。如果只吃口糧中谷物,越來越難維持生命。因為人體大部分營養物已來自糧食轉化的肉奶蛋魚,及耕地上的油料蔬菜了。著力宣傳口糧谷物自給有何意義呢?為了全國人民生存,我們更應關心中國全部糧食的自給率。可分三個層次來評價:
一是現糧自給率:以2018年為例,中國海關公布的全年谷物凈進口(=進口量-出口量)雖只有1798萬噸,但全部糧食凈進口11189萬噸。為公布糧食總產量65789萬噸的17%。按上文推估21%的水分率估計,現糧自給率只有82.3%。注14遠遠低于95%的警戒線了。其中大豆凈進口8840萬噸,約為國產大豆的5.5倍。大豆自給率只有15.3%,而且中國2017年的大豆進口量占全球大豆總出口量62.4%!怎么能得出糧食“絕對安全”的結論呢? 注15
二是全部糧食自給率:當年凈進口不只是現糧,還有由糧食轉化而成的工農業產品,包括:豆油33萬噸、豬牛羊肉383萬噸、凍雞39萬噸、乳品275萬噸、白酒和啤酒8.5億升,扣除凈出口的毛豬、活家禽、雞蛋等消耗的糧食后,凈進口糧食轉化物折糧2984萬噸。加上凈進口的現糧,2018年共凈進口全部糧食14173萬噸。全部糧食的自給率僅為78.6%。(詳見附表2)比現糧自給率又低3.7個百分點(詳見附表2)注16 用同樣方法算得2017、2019年全部糧食自給率分別為77.2%和78%。2017~19三年平均全部糧食自給率為77.9%。
三是全部耕地收獲物自給率:每噸糧食所需耕地差異很大,按中國近5年平均單產計算,生產1噸大豆所需耕地是1噸玉米的3.27倍。耕地上除了種糧,還要種油料、蔬菜、糖料等非糧作物以滿足全部食物需要。還要種棉麻等纖維植物以滿足穿著需求。這些作物都是人類生存必需品。那么就有必要從全部耕地收獲物角度上,考察吃穿的自給程度。2018年凈進口的耕地收獲物包括:糧食、食用植物油、棉花及耕地產物轉化的肉禽奶、食糖等,扣除凈出口的蔬菜、活豬、雞蛋等,凈進口了國外86593萬畝的收獲物。從耕地收獲物角度上研究,2018年的自給率只有72.3%。注17(詳見附表2)又比全部糧食自給率低5.7個百分點,比現糧自給率低10個百分點。這才是每個中國人更應關心的事。由此可見,中國的食物不是“絕對安全”,而是“極不安全”!
四、庫存稻谷小麥夠吃1年就能保證糧食絕對安全嗎?
主流媒體著力宣傳“庫存稻谷小麥夠吃1年”,對穩定人心、遏制囤積雖然必要,但同樣不能證明中國的糧食絕對安全。
國家沒有公布2019年末稻谷小麥的庫存數。對“2020年國庫和社會庫存稻麥夠吃一年”的說法,筆者既相信又有疑問。相信的依據是: 2018年公布的稻谷、小麥產量分別為21213萬噸和13144萬噸。扣除上文推估的21%水分率,仍有實物16758萬噸和10384萬噸。而按統計調查的人均口糧谷物消費量及總人口估算(稻谷小麥消費各按60%和30%估計),全國消費口糧稻谷9737萬噸,當年所產稻谷可剩7021萬噸; 消費口糧小麥4868萬噸,所產小麥可剩8276萬噸。當然口糧以外稻麥還有其它用途,但經幾年積累,2019年末庫存稻谷小麥確可夠全國人吃一年。但又有疑問:
其一、國庫儲存糧食必須財政支持。平時由收購、銷售引起的庫存是動態數字。至年末存糧所需價款必須納入國家財政支出決算。2018年財政支出決算中的“糧油儲備支出”為1157.88億元。注18 即使全是稻麥,按每斤1.1元估計,也只有5263萬噸。而全年口糧稻麥需要14605萬噸。對下年只夠供給4.3個月。加上工商企業及農戶儲存,也可能只夠6個月口糧消費。何況年末國庫還有玉米、大豆的存貨呢。
其二、既然自產稻谷小麥庫存可吃一年,為什么2014~2018連續5年要凈進口稻麥,累計凈進口稻谷1224萬噸、小麥1694萬噸呢?2019年才凈出口稻谷20萬噸,小麥還凈進口了349萬噸呢?
其三、社會儲糧越來越少。一是農民儲糧大幅減少。因為:全國35%流出土地的農民已無糧可儲;流入土地的種糧大戶收獲后急需賣糧;上了樓的有地農民無房存糧;失地農民、農旅結合農民無糧可存;二是加工企業也不愿多儲,因儲糧需要建倉、墊付資金和倉儲費。
即使“日歷年末”所存稻麥可供一年口糧消費,但小麥要吃到下年6月末,稻谷要吃到下年9~10月,新糧才能上市。才算得上“糧食年度”的余糧。更何況,口糧中谷物提供的能量、蛋白質只及全部食物的1/3和1/4,所以即使稻麥庫存可夠全國吃一年,也不能保證全部糧食絕對安全!
綜上可見:1、作為“14連增”最后一年的2017年,實際糧食總產量估計只有5.216億噸,統計公布糧食總產量的水分率約為21%。人均占有自產糧約376公斤,比按統計公布數計算的476公斤少100公斤;2018、2019年人均占有自產糧分別為372和375公斤,均比媒體宣傳的470公斤少近百公斤。也低于人均占有400公斤的國際安全線。
2、2018年中國凈進口的谷物雖只有1798萬噸,但凈進口的全部現糧達11189萬噸,為凈進口谷物的6.2倍。全部現糧計算的自給率只有82.3%;包括凈進口的現糧和糧食轉化物折糧在內的“全部糧食”凈進口14173萬噸,當年全部糧食自給率只有78.6%;當年凈進口的耕地收獲物需要8.66億畝耕地才能產出。當年中國耕地收獲物自給率只有72.3%,比現糧自給率又低10個百分點。比媒體宣傳98%的谷物自給率更低25.7個百分點!
3、按近幾年的膳食結構,直接食用谷物攝入食物能,只占全部食物能的1/3,占全部攝入蛋白質的1/4,還不夠維持呼吸心跳所需要能量。即使庫存稻麥夠吃一年,也還極不安全!
可見只維持“飯碗里的口糧”自給,遠不能保證全部糧食安全。當然,如果國外能持續滿足中國所需現糧、糧食轉化物和其它耕地收獲物的供給,“糧食不安全”還只是“潛在危機”,并沒有轉化成“現實危機”。那么,國外能否每年持續賣給中國1.1億噸現糧、約1.4億噸全部糧食、約8.5億畝耕地收獲物呢?
五、中國糧食的“潛在危機”可能轉化為“現實危機”嗎?
中國糧食的“潛在危機”轉化為“現實危機”的可能性,可從近遠兩個層面分析:
近期:世界蝗災與新冠疫情交織在一起,從生產和流通兩個環節影響國際糧食的供給。蝗災始發于去年年底,從東非埃塞俄比亞、索馬里、肯尼亞等國,一路向東侵襲,直至印度、巴基斯坦。蝗蟲群約4000億只。聯合國糧農組織稱,占地一平方公里的蝗蟲群一天可吃掉3.5萬人的口糧。近又報道,第二波蝗災已于4月襲來,規模是第一波的20倍,將延續到5月。糧農組織預計,6月底和7月還將有第三波蝗災。二、三波加在一起,其數量將是第一波的400倍!那時又是收獲季,所到之處,其損失將是毀滅性的!注19不論是否侵襲中國,總會增加世界糧食貿易的需求。
歐美糧食輸出國的農場,雇傭廉價的移民為其勞動。新冠防控封國切斷勞動力來源,延誤農時,將影響今年糧食產量。化肥廠、農藥廠也可能因新冠停工而影響供給。新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要到收獲季節才能顯現。但對糧流通環節的影響現在就表露出來:一是因防疫, 限制港口吞吐和運輸船只減少;二是因預期糧食減產,糧食期貨漲價;三是糧食出口國家預期減產,優先滿足本國消費和儲存需要,限制或禁止出口。泰國、越南、俄羅斯、柬埔寨等14國,4月份紛紛宣布禁止糧食出口。
世界糧食計劃署(WFP)本周(4月下旬)公布數據:受疫情影響,全球饑餓人口已翻了一倍,截至目前,至少8.2億人餓著肚子睡覺,已有2.65億人瀕死掙扎。也門、阿富汗、剛果、布吉納法索、南蘇丹,約3000萬人已瀕臨餓死。注20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,總不能與嚴重缺糧的非洲國家爭購糧食吧。
中國糧食中缺口最大的大豆,主要從美國、巴西、阿根廷三國進口。美國的確診人數已達159萬人(5月20日),死亡人數已過9.5萬人。確診和死亡人數均達國外總數3成,但仍未達到峰值;巴西確診人數近30萬人,近十天日均增加1.3萬人(5.10~20.日)。疫情對大豆生產的影響,雖然要到收獲季節才能確定,但現在應擬定應急方案。
從遠期看:世界糧食出口最多的國家是美國。美國人口只有中國的1/4,耕地卻為中國的1.48倍,人均耕地為中國的5.9倍 注21 而緯度與中國相似,水資源比中國豐富,具有糧食出口獨天獨厚的條件。美國又是頭號帝國主義國家,最大限度地剝削全世界的勞動成果,侵占世界資源,是壟斷資產階級本質決定的。不論誰當總統都不可能改變!除了武裝侵略外,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考慮到用糧食作為武器。基辛格向統治者獻上“誰控制了糧食,就控制了人類”的戰略計謀。
針對中國的糧食戰爭,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設局:首先宣傳“動物蛋白優于植物蛋白”,“用肉奶蛋取代部分谷物更有利于健康”。經幾十年滲透,終于使中國人的營養結構由谷物為主變為肉奶蛋魚為主;后來又向中國推銷洋豬、洋雞種,最終取代了各地土種;通過農業部門推廣“以玉米、豆粕為主,加微量元素、維生素”的配方飼料,取代了以當地副產品及豬草為主的飼料結構;推廣規模養殖,取代了農戶散養。同時逼巴西、阿根廷和美國的部分農場主,迅速擴種孟山都公司研發的轉基因大豆;加大對豆農的補貼以壓低豆價。用低價優勢壓垮中國大豆;利用中國“開放”政策,在中國開辦許多油廠,控制了中國90%的壓榨企業。從而控制了大豆貨源的選擇權。最終實現:豬、雞、魚、奶牛飼料中蛋白質,主要依靠進口轉基因大豆榨油所產的豆粕提供。
至今導致:中國人的食物蛋白約半數來自肉奶蛋魚
--畜禽魚的蛋白來自配方飼料
--配方飼料的蛋白主要靠豆粕提供
--豆粕又來自榨油的大豆(國內大豆只夠加工豆制品)
--榨油的大豆必須依靠美國、巴西、阿根廷提供的轉基因大豆。環環綁定!
轉基因大豆及其殘留的草甘膦除草劑可使人體致癌、胎兒致畸和男性生育能力下降。只是這些危害是逐代積累的,三代后才能顯現。到那時,中華民族的毀滅性災難已無力回天了。
另一條途徑:也可用“斷供”手段來取代這種緩慢的轉基因生物戰爭。因為世界4大糧商掌控了全球80%的糧食交易量。其中美國3家、法國1家。他們還掌控了種子、化肥、糧油加工、運輸等整個食物鏈條。巴西、阿根廷大豆的出口也受他們控制。只要時機成熟,完全可能像對中興斷供芯片那樣斷供大豆、肉奶。如前所述,口糧谷物只能提供1/3的食物能和1/4的蛋白質。屆時只要中國維持目前的膳食結構和種植、養殖模式,即使口糧自給,也要餓死數以億計的中國人。有人認為可從其他國家進口大豆。殊不知美國、巴西、阿根延3國的大豆產量占世界的80.4%。繞開美國無法滿足中國的大豆缺口;注22或許有人認為,美國不可能犧牲農場主利益來斷供中國大豆。但從現實情況看,美國并沒有因為芯片商利益而不對中興斷供;此次疫情也沒有因為近十萬美國人喪命,而放棄對中國“甩鍋”、索賠。
綜上可見,由中國糧食極不安全引起的潛在危機,遲早要顯現出來。但在近期“國內外食物滿足供應”的表象掩蓋下:人們的膳食結構進一步西化;規模養殖復蓋面更大;更多的耕地用于非糧非農;轉基因食物對人體的危害、化肥農藥除草劑對土壤的污染,越來越難逆轉;特別是越來越多的人,被利益集團以科學的名義洗腦,越來越麻木,越來越被馴服了。所以中國的糧食危機爆發越遲,越難補救。當然引發的災難主要由中下層老百姓承受。
附錄1 本文推估邏輯及結果評估
推估假設:所引用的指標分3類:甲類--與政績無關的指標,確信其可靠。如統計公布的2003年復種指數(=播種面積/耕地面積)、2004年后統計測算的每畝糧食單產、非糧作物播種面積、統計調查的人均各種食物消費量、海關公布的進出口數及工農業相關定額等;乙類--與政績間接相關指標,如國土部門公布“耕地面積”;丙類--與政績直接相關的統計指標,如2004年后的“糧食總產量”、“種糧面積”等。
總體方法:a.甲類→丙類指標;b.(甲、乙類)→丙類指標。(“→”符號:推出)
1、2017年實際糧食總產量推估:
a.200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/國土公報推算至2003年耕地面積→2003年復種指數;
b.確認2017與2003年復種指數持平(詳見注11)。國土公報推算至2017年耕地面積*“1之a值”
→2017年農作物播種面積;
c.“b值”-2017年非糧作物播種面積→2017年種糧面積;
d.“c值”*2017年統計測算單產→按2003年復種指數推算的2017年糧食總產量;
e.“d值”-(土地流轉種糧改非糧+種糧耕地撂荒)減少的糧食產量(算式見注12和注13)
→估算的2017年實際糧食總產量;
f. (統計公布的2017年糧食總產量-“e值”)/統計公布2017年糧食總產量→2017年公布糧食總產量水分率,本文算得為21%;
g.2018年統計公布數*(1-21%)→2018年推估的糧食總產量。
2、2018年糧食自給率,按三個層次估算:
a. “1之g值”/(“1之g值”+海關公布2018年糧食凈進口量)→現糧自給率。本文算得82.3%;
b. “1之g值”/(“1之g值”+海關公布2018年糧食凈進口量+用相關定額推算的凈進口肉禽奶酒等糧食轉化物耗糧-凈出口豬蛋等耗糧)→全部糧食自給率。本文算得78.6%;
c.全部耕地收獲物自給率:① 1萬噸耕地收獲物(含各種糧食油料蔬菜及棉麻等)*2000/各該收獲物“近5年平均畝產(斤)”→每萬噸各種耕地收獲物占用耕地(萬畝/萬噸實物);
②每萬噸玉米占用耕地*各種養殖產品和工業制品耗糧定額(含肉禽蛋奶制品、脫水蔬菜、白酒啤酒、食糖等)(詳見“附表2及說明2”)→每萬噸耕地收獲物的轉化物占用耕地(萬畝播種面積/萬噸實物);
③“2-c之①值”與“2-c之②值”分別乘以各該品種凈進口量(萬噸),求和(凈出口品種為負數)
→凈進口全部耕地收獲物占用耕地(萬畝播種面積)。本文算得2018年為86593萬畝播種面積;
④“1之b值”2017年農作物播種面積/(“1之b值”+“2-c之③值”)→2018年全部耕地收獲物自給率。本文算得72.3%。(數據見附表2)
3、2018年攝入口糧谷物獲得營養與全部食物的營養占比:
a. 2019年《中國統計年鑒》表6-4各種食物年消費量kg/365*10→每人.日各種食物攝入量(百克);
b.“食物一般營養成分表”相關品種食物能(大卡)、蛋白質(克)*“3之a”,求和→“在家用餐”每日每人攝入的能量和蛋白質;
c.“3之b值”日攝入能量和蛋白質之和,分別乘以10%→“糕點零食”攝入的能量和蛋白質;
d.“3之b值” 日攝入能量和蛋白質之和,分別乘以25%→“在外用歺”攝入的能量和蛋白質;
e.“3之(c+d+e)值 ”→日攝入食物能及蛋白質總和;
f.“3之b值”中口糧谷物攝入食物能及蛋白質,分別除以“3之e”日均能量和蛋白質→口糧谷物攝入食物能及蛋白質占全部食物營養占比。估算結果分別為1/3和1/4。(詳見附表1及說明)
4、糧食自給率低的潛在危機轉化為現實危機的可能性:
近期:受疫情和蝗災影響;遠期:只要不改變膳食結構、種植、養殖模式,則主動權受制于美國。或受轉基因毒害,3代后嚴重影響中華民族的健康和繁衍;或隨時被斷供,餓死數以億計的中下層中國人。
對推估結果的評估:在對2017年糧食總產量推估中,多次用國土公報的耕地面積。從2008年前地方統計年鑒中發現1張“實際減少耕地面積表”,此表數據比“經批準減少耕地面積”大得多(2008年后取消了這張表)。如江蘇某產糧大縣,按當年耕地增加和實際減少數,滾存至2008年末的耕地面積,比縣國土局上報至國土資源部的面積少19.1萬畝。國土局數字水分率高達14.1%。推算至全國,國土公報多報耕地2.57億畝。2009年后加速擴城蠶食城郊耕地、城郊森林化、“農旅結合”、并村上樓上報虛增耕地等。至2017年實際耕地,應遠遠少于國土公報的面積。但因筆者找不到全國實際耕地的權威資料,仍用公報面積推估。土地流轉改非糧及原種糧耕地撂荒,估計的比例也偏低。所以2017年實際糧食總產量及相關的糧食自給率應低于本文推估數。
附錄2 “糧食“十連增”的喜訊可信么?“一文對十年公布產量水分的推估過程
對2004~2013年十年實際糧食總產量的推估,按如下平衡式:
a.估計實際產量+凈進口+國庫拋售-消費總量=社會庫存增量(農民及私營商業庫存);
b.考慮近十年隨城市化和農民上樓推進,及商業庫存受資金和費用限制, 社會庫存增量<0的可能較大。按0估計,則:實際產量=消費總量-凈進口-國庫拋售;
c.公布產量水分=公布產量-估計實際產量
d.2004~2013年十年消費總量=按2003年人均費總量分別乘以2004~13各年人口,求和,算得十年消費總量48.38億噸 +(十年飼料、工業用糧、種子、損耗增量-十年口糧減量)1.5億噸+未預見增量1.5億噸=51.38億噸;
十年消費51.38億噸-十年凈進口4.8億噸-十年國庫拋售2.6億噸=估計十年實際產量43.98億噸;
十年公布產量53.22億噸-估計實產43.98億噸=十年多報9.24億噸≈9億噸;年均多報0.9億噸.
附錄3 2003及2017年<25度的耕地的推算過程
1、1996年11月起一次普查調整:據1999《中國統計年鑒》1996年10月末142457萬畝,坡度均為<25度。1996年11月起經普查調整為195100萬畝,其中坡度>25度的9107萬畝(后要求全部退耕還林還草);<25度的185993萬畝,調整系數1.305;
2、2003年<25度的耕地:據歷年國土公報,1997至2003年凈減少10562萬畝。a.其中>25度的陡坡地凈減少2428萬畝=(一次普查陡坡地9107-二次普查尚有6061)*(97~03退耕8609萬畝/97~06年退耕10802萬畝)=2428);b.凈減少<25度耕地8143萬畝=(期間凈減少10562-陡坡地減少2428);c.2003年實有<25度的耕地177850萬畝=1996.11月185993-期間減少8143;
3、2017年末<25度的耕地:a.2006年10月末二次普查,按一次普查口徑的耕地182664萬畝,其中>25度陡坡地6061萬畝,<25度耕地176603萬畝;b.據歷年國土公報2007~2017年共凈減耕地752萬畝,均應為<25度耕地;c.2017年末應有<25度耕地=176603萬畝-752萬畝=175851萬畝;
4、2009年二次調查:按歷年公報滾存至2008年末的182023萬畝,2009年末調查突然增加到203078萬畝,增加了21055萬畝,并未說明原因。筆者認為,2009年耕地面積調增,對于播種面積、復種指數和單產計算缺乏可比意義。故本文均以一次普查的耕地口徑、2003年復種指數及各年統計測算的單產來推算2017年糧食總產量的。
附表1 2018年中國人均日攝入營養估算表
類別 |
品種選擇 |
年食-公斤 |
日食-百克 |
能,大卡/百克食物 |
蛋白質,克/百克食物 |
日攝入食物能-大卡 |
日攝入蛋白質-克 |
|
1、糧食-原糧 |
127.2 |
3.48 |
865 |
27.9 |
|
|||
谷物 |
見說明3 |
116.3 |
3.19 |
776.8 |
19.9 |
|
||
薯類 |
山芋 |
2.6 |
0.07 |
99 |
1.1 |
7 |
0.1 |
|
豆類 |
大豆 |
8.3 |
0.23 |
359 |
35.1 |
82 |
8.0 |
|
2、食油 |
植物油 |
9.6 |
0.26 |
899 |
236 |
|
||
3、蔬菜及食用菌 |
鮮青菜 |
96.1 |
2.63 |
15 |
1.4 |
39 |
3.7 |
|
4、肉類 |
29.5 |
0.81 |
260 |
10.0 |
|
|||
其中豬肉 |
肥瘦 |
22.8 |
0.62 |
395 |
13.2 |
247 |
8.2 |
|
牛肉 |
瘦 |
2 |
0.05 |
106 |
20.2 |
6 |
1.1 |
|
羊肉 |
肥瘦 |
1.3 |
0.04 |
198 |
19 |
7 |
0.7 |
|
5、禽類 |
雞 |
9 |
0.25 |
167 |
19.3 |
41 |
4.8 |
|
6、水產品 |
鯉魚 |
11.4 |
0.31 |
109 |
17.6 |
34 |
5.5 |
|
7、蛋類 |
雞蛋 |
9.7 |
0.27 |
138 |
12.7 |
37 |
3.4 |
|
8、奶類 |
見說明4 |
12.2 |
0.33 |
181.2 |
8.13 |
61 |
2.7 |
|
9、干鮮瓜果 |
52.1 |
1.43 |
124 |
2 |
|
|||
鮮瓜果 |
蘋果 |
47.4 |
1.30 |
52 |
0.2 |
68 |
0.3 |
|
堅果 |
花生 |
3.5 |
0.10 |
589 |
21.9 |
56 |
2.1 |
|
10、食糖 |
白糖 |
1.3 |
0.04 |
400 |
14 |
0.0 |
|
|
在家合計/人.日 |
234 |
6.33 |
1712 |
60 |
|
|||
白酒-升 |
見說明4 |
5.9 |
0.16 |
394 |
64.2 |
|
||
啤酒-升 |
見說明4 |
27.6 |
0.76 |
33 |
25.0 |
|
||
糕點零食 |
見說明5 |
10% |
10% |
171.2 |
6.0 |
|
||
在外用歺 |
見說明6 |
25% |
25% |
427.9 |
15.1 |
|
||
總計 |
2400 |
81 |
|
|||||
其中口糧谷物% |
32.4% |
24.4% |
|
|||||
說明:1、全國人均在家食物年消費量按2019年《中國統計年鑒》表6-4; |
||||||||
2、每百克食物營養成分據陳除炳卿等《營養與健康》附:食物一般營養成分表。 |
||||||||
3、谷物中:按粳米60%、面粉30%、玉米面10%估計。原糧加工成成品糧分別為7折、7折、8折。 每百克三種成品糧大卡分別為343、344、340,蛋白質分別為7.7、11.2、8.1克。 |
||||||||
日食谷物攝入能=3.19*(60%*70%*343+30%*70%*344+10%*80%*340)=776.8大卡。 |
||||||||
日食谷物攝入蛋白質=3.19*(60%*70%*7.7+30%*70%*11.2+10%*80%*8.1)=19.9克。 |
||||||||
4、奶類按鮮牛奶70%,奶粉30%估;白酒啤酒按人均(當年產量與進口之和)計算。產量-千萬升: 白酒871.2,啤酒3812.2;進口:白酒82.2,啤酒43.5,當年人口139638萬人。 |
||||||||
5、糕點零食包括:早點、小吃、禮儀贈送,超市火腿腸等肉制品,多以面粉、油脂、白糖、肉類、 大豆蛋白粉、玉米淀粉等。攝入食物能、蛋白質按在家食物10%估計。 |
||||||||
6、在外用歺包括:上班工作餐、外賣、聚餐、旅游,養老院、醫院食堂等。少量米飯,多數為肉類、 水產品、面粉、蔬菜等。攝入食物能、蛋白質按在家食物25%估計。這部分的比重有增長趨勢。 |
附表2 2018農產品凈進口折糧及占耕地估算表
商品名稱 |
單位 |
糧食折算系數 |
每萬噸需占耕地-萬畝 |
進口 |
出口 |
凈進口實物-萬噸 |
凈進口折糧-萬噸 |
需占耕地-萬畝 |
|
|
一、糧食 |
萬噸 |
1 |
11555 |
366 |
11189 |
11189 |
79688 |
|
||
其中:1.谷物及谷物粉 |
萬噸 |
2047 |
249 |
1798 |
|
|||||
其中:a.玉米 |
萬噸 |
2.51 |
352 |
1.22 |
351 |
880 |
|
|||
b.小麥 |
萬噸 |
2.78 |
310 |
310 |
862 |
|
||||
c.稻谷和大米 |
萬噸 |
2.17 |
308 |
208.9 |
99 |
215 |
|
|||
d.大麥 |
萬噸 |
4.2 |
682 |
682 |
2864 |
|
||||
e.高粱 |
|
4.2 |
365 |
4.8 |
360 |
1513 |
|
|||
2.大豆 |
萬噸 |
8.21 |
8803 |
13 |
8790 |
72166 |
|
|||
3.木薯 |
3.93 |
480 |
0 |
480 |
1886 |
|
||||
4.薯類及含有淀粉的塊莖 |
3.93 |
62 |
-62 |
-244 |
|
|||||
5.豆類 |
8.28 |
55 |
-55 |
-455 |
|
|||||
二、活豬(種豬除外) |
萬頭 |
0.35 |
0.88 |
158 |
-158 |
-55 |
-139 |
|
||
三、活家禽 |
萬只 |
0.0045 |
0.01 |
240 |
-240 |
-1 |
-3 |
|
||
四、肉及雜碎 |
萬噸 |
5 |
12.55 |
421.67 |
38.20 |
383 |
1917 |
4813 |
|
|
其中:牛肉 |
萬噸 |
103.94 |
0.04 |
104 |
|
|||||
豬肉 |
萬噸 |
119.28 |
4.18 |
115 |
|
|||||
羊肉 |
萬噸 |
31.90 |
0.33 |
32 |
|
|||||
五、凍雞 |
萬噸 |
3.5 |
8.79 |
50.22 |
10.91 |
39 |
138 |
345 |
|
|
六、雞蛋 |
百萬個 |
0.0156 |
0.04 |
1177 |
-1177 |
-18 |
-46 |
|
||
七、食用植物油 |
萬噸 |
629 |
29.47 |
599.53 |
|
|||||
豆油 |
萬噸 |
0.2 |
0.50 |
55 |
21.84 |
33.16 |
7 |
17 |
|
|
花生油 |
萬噸 |
1.22 |
12.83 |
1.02 |
11.81 |
14 |
|
|||
橄欖油 |
萬噸 |
3.96 |
3.96 |
|
||||||
棕櫚油 |
萬噸 |
357 |
357.00 |
|
||||||
菜子油和芥子油 |
萬噸 |
2.49 |
130 |
1.53 |
128.47 |
321 |
|
|||
八、花生、花生仁 |
萬噸 |
4.07 |
20 |
-20 |
-81 |
|
||||
九、烘焙花生 |
萬噸 |
4.07 |
24 |
-24 |
-99 |
|
||||
十、奶粉 |
萬噸 |
3.76 |
9.44 |
113 |
113 |
423 |
1063 |
|
||
十一、奶酪 |
萬噸 |
2.22 |
5.57 |
162 |
162 |
360 |
903 |
|
||
十二、食糖 |
萬噸 |
2.03 |
280 |
19.6 |
260.4 |
529 |
|
|||
十三、啤酒 |
千萬升 |
0.18 |
0.45 |
82.11 |
38.57 |
43.5 |
8 |
20 |
|
|
十四、白酒 |
千萬升 |
2.51 |
6.30 |
82.18 |
82.2 |
206 |
518 |
|
||
十五、鮮或冷藏蔬菜 |
萬噸 |
0.44 |
629 |
-629 |
-277 |
|
||||
十六、脫水蔬菜 |
7.9 |
298.9 |
-298.9 |
-2361 |
|
|||||
十七、棉花 |
萬噸 |
9.0 |
157 |
4.7 |
152 |
1370 |
|
|||
合計 |
14173 |
86593 |
|
|||||||
|
說明:1、2018年凈進口數據按“中國海關網”進、出口量值表計算; |
|||||||||
|
2、非糧商品折糧按相關比例計算:其中活畜料比3.5:1,屠宰折率70%,畜肉折糧5:1;活禽料比3:1,蛋料比2.5:1,每斤8個;油脂中豆油-出油率20%,花生油-出油率30%,菜籽油-出油率33%.未計算橄欖油和棕櫚油;圈養奶牛糧奶比0.6:1,圈養比按2/3估計,綜合為0.4:1。鮮奶含水89.8%,奶酪含水43.5%,嬰兒奶粉含水3.7%。按含水量之比折算每萬噸奶粉耗糧3.76萬噸,奶酪耗糧2.22萬噸;每噸65度白酒耗糧2.889噸,每千升約0.87噸,每千萬升耗糧2.51萬噸;每噸啤酒折1千升,耗糧160公斤,其中大米30%,大麥70%。換算成原糧每萬噸啤酒耗糧0.18萬噸;食糖按甘蔗單產和10%出糖率估算;脫水蔬菜按9%含水率與鮮菜95%含水率折算,每萬噸鮮菜加工成0.0556萬噸脫水蔬菜。 |
|||||||||
|
3、每萬噸實物占耕地,以統計公布2014~2018年5年平均每畝單產折算。如玉米畝均單產398公斤,每萬噸占耕地2.51萬畝;大豆畝均產122公斤,每萬噸占耕地8.21萬畝…余類推。1噸大豆占地是1噸玉米的3.27倍。 |
|||||||||
2020.4.12.~5.12
注釋:
注1 見環球網:2020.4.5.“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 小麥和稻谷庫存夠全國消費一年”。
注2 按2019年《中國統計年鑒》全國人均購買食物量和人口總量計算。
注3 當年產飼料2.2噸,其玉米約占65%,豆粕約25%,共占90%--中國統計網數據計算。
注4 消費總量的估算見本文第二、三大段,2018消費總量=估計實產5.197億噸+凈進口現糧1.119億噸+凈進口轉化糧0.298億噸=6.614億噸。口糧谷物占糧食消費總量%=口糧谷物1.62 /6.614=24.5%。
注5 原載于美國《每月評論》雜志第66卷第1期2014.5.http://monthlyreview.org/author/zhunxu/張維李民騏等:中國的糧食產量:“十連增”還是“十連滯”?
注6 國庫凈拋售量=當年銷售量-當年收購量。
注7 消費總量含:按人口計算的口糧消費、按畜禽魚產品估算的飼料消費、按釀酒等工業品估算的工業用糧數和種子、損耗。
注8 如江蘇某縣統計部門,在全20多個鄉鎮中抽6個鄉,每鄉抽3個村民小組,每組按高中低估產,等距抽10個田塊,每個田塊(縱向, 垂直于排水溝)等距抽7個測點(碰到排水溝和小田埂,其面積也算在內),每個測點抽10平方尺--相當于1.11平米,分別收割、曬干、稱重,得測點產量。該縣稻麥兩季,每季共抽1260個測點,折2.1畝面積。將各點稱重之和除以抽樣面積得全縣平均畝產。再乘以各鄉鎮自報的播種面積之和,得全縣的糧食總產量。然后逐級上報、匯總至國家統計局,得到全國的糧食總產量。
注9 轉引自2019-07-12捜狐“警惕!種糧大戶不種地了” 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副會長程國強原話:“現在農業部門保種糧面積的主要辦法之一,某種程度還是依靠層層下派任務,實際上基層政府無法強制農民種糧,部分基層干部對于統計數字核實并不是十分嚴格。”此話表明,“種糧面積是層層下派”并非按實上報。
注10 本文“公布產量水分率”定義為“虛報的產量/公布的產量”。
注11 增加復種指數大至兩條途徑,即一熟變兩熟—增加越冬作物面積;二是兩熟變三熟—主要增加雙季稻面積。從統計公布的各種作物種植結構可知:2017年比2003年越冬作物(主要是夏糧--含冬小麥、蠶豆、豌豆,與油菜籽面積)增加了841萬畝,而雙季稻減少689萬畝,相抵后只多152萬畝。只占2017年耕地總面積的0.00087。應當認為與2017年與2013年復種指數持平。
注12 1995年前舊口徑計被流轉承包地4.71億畝*調整為1997年后新口徑<25度耕地的調整系數1.305*2003年復種指數1.285*2003年種糧面積比65.2%*流轉改非糧占比15%=0.772億畝。2017年每畝產量748斤*0.772億畝/2000=0.289億噸。
注13 新口徑2017年<25度耕地面積175851萬畝*拋荒5%*2003年復種指數1.285*2003年種糧占比65.2%=7366萬畝=0.7366億畝;2017年畝產748斤*0.7366億畝/2000=0.275億噸。
注14 2018年現糧自給率=[公布產量65789*(1-水分率21%)]/[65789* (1-21%)]+凈進口11189)]=實產糧51973/總消費現糧食63162=82.3%。
注15 南生今是說網2018/9/3https://www.sohu.com/a/251668597_100110525“2017全球大豆生產、消費格局:看看中國、美國、巴西等國大豆的生產、進出口對比”
注16 2018年全部糧食自給率=實產糧51973/(實產糧51973+凈進口現糧11189+凈進口被轉化糧食2984)=實產糧51973/總消費全部糧66146=78.6%。
注17 2018年全部耕地收獲物自給率=用歷年國土公報推算至2017年耕地面積175850*2003年復種指數1.285/(175850*1.285+凈進口耕地收獲物占耕地86593)=72.3%。
注18 見2018年全國財政決算。
注19 參見新京報 2020-02-18“沙漠蝗災危機:印巴已告急,會波及中國嗎?”;半月談網2020-03-12“這次蝗災,真的很兇!”;鋤禾園農業資訊2020-05“70年不遇蝗災剛過去3個月,第二波蝗災重新來襲,是上次的20倍!”
注20見2020-4-27網易 大潘科學實驗站“20萬人死去,另一場10億人的滅頂之災已降臨!中國,再次拯救世界” 文章說袁隆平開發的海水稻可養活8000萬人,拯救世界。其實海水稻是陳日勝發現并經29年在16省試種幾千畝,選育,經批準定型的。袁氏用陳氏發現的野生種,當時只在10畝地上種了1年。筆者在2017-11-17烏有之鄉網發表的“海水稻能多養活2億中國人嗎?”文章對“可養活2億人”也加以駁斥。可見中國不可能拯救世界,倒需要世界的余糧養活中國!
注21 據世界銀行“世界發展指標”2012年數據計算。
注22 同注15。
「 支持烏有之鄉!」
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。
幫助我們辦好網站,宣傳紅色文化!
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,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(wyzxwz1226)
